千龍網北京6月10日訊 6月10日,北京環衛集團敞開大門,邀請市民走進集團旗下固廢處理公司南宮生活垃圾焚燒廠,近距離參觀焚燒發電設施,探訪生活垃圾如何發揮“余熱”,了解垃圾焚燒發電的始末。
“首都國企開放日”活動當天,前來參觀的嘉賓在北京環衛集團南宮生活垃圾焚燒廠中控室聽工作人員作介紹。
活動當天全系統共有76家企業報名,其中,北京市屬企業41家,中央在京企業15家,區國資委隸屬企業20家。開放線路總數達155條,其中包括:22條外埠線路、1條境外線路(香港)、2條國外線路(南非、匈牙利)。具體155條線路中有重大項目14條、民生項目56條,名牌老字號12條,文化產業26條,博物館展廳16條以及其他類型線路31條。其中,有57條新開線路是往屆未和大家見面的。據介紹,今年也是北京環衛集團連續第三年參加 “首都國企開放日”活動。集團先后打造了“生活廢棄物的力量”科普場館及“最美分選轉運站”等精品參觀線路,使更多市民了解環衛、支持環衛。
花園式廠區迎來參觀市民
10日下午,北京環衛集團南宮生活垃圾焚燒廠迎來首都市民、高校教師、媒體記者等共計40余人前來參觀。
8萬多平方米的廠區內,環境優美潔凈,建筑巍峨壯觀,草地碧綠如茵。以灰色為主色調的生產樓設計前衛,白色的外立面和灰色的玻璃幕墻層次分明,呈現出較強的現代感和科技感。遠遠望去,煙囪高聳入云,仿佛綠海中行駛著的一艘巨輪。
除“花園式工廠”“現代化園區”等標簽外,南宮生活垃圾焚燒廠同時還擁有“北京南部第一座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 “達到歐盟煙氣排放標準”等諸多特點。
南宮生活垃圾焚燒廠位于北京市大興區南大紅門村,由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投資建設,占地8.2公頃,總建筑面積約3萬平方米,設計日處理生活垃圾1000噸。
自2017年6月12日首次并網發電至2018年5月底,南宮生活垃圾焚燒廠已穩定運行11個多月,處理生活垃圾42萬噸,向國家電網輸送電量1.2億度(按3口之家每年約3000度的用電量計算,可滿足4萬個家庭一年的用電需求)。
6月10日“首都國企開放日”當天下午,北京環衛集團南宮生活垃圾焚燒廠迎來首都市民、高校教師、媒體記者共計40余人前來參觀。
探索垃圾焚燒發電的始末
活動伊始,前來參觀的市民聽取了工作人員對環衛集團及南宮焚燒廠的基本情況介紹,對生活垃圾焚燒處理工藝、流程、意義等內容有了詳細的了解。隨后,參觀市民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佩戴好安全帽和講解器,前往垃圾卸料平臺、中控室、主車間、汽機間等地進行參觀。
在卸料平臺,集裝箱式垃圾車緩緩開進卸料大廳,垃圾倉的倉門緩緩升起,垃圾隨后被送入倉內。經過發酵后,倉內的這些垃圾將被龐大的垃圾吊抓斗輸送到焚燒爐內進行焚燒,產生的熱能轉化成動能發電,最終并入電網。
“南宮焚燒廠的垃圾都是從哪里來的?”“焚燒后是否會產生爐渣(灰),這些爐渣(灰)最后去了哪里?”“焚燒過程中產生的廢氣是否會對大氣造成污染?”……參觀過程中,針對市民們關心的各種問題,北京環衛集團固廢處理公司南宮生活垃圾焚燒廠副總經理袁滿昌一一進行了解答。
據介紹,南宮焚燒廠服務區域主要為東城區、西城區、大興區。在前端,垃圾清運車將收集的生活垃圾分別送至環衛集團旗下馬家樓分選站和小武基分選站進行工業化集中分選。在中端,經過風力分選、滾筒篩選、磁力分選等自動處理工藝后,混合垃圾被分成焚燒料、有機料和可再生資源三大類。在末端,有機料將被送至南宮菌肥廠進行堆肥處理;廢金屬、廢塑料等可再生資源將進行資源化利用;焚燒料被運至南宮焚燒廠進行焚燒發電;焚燒后產生的爐渣被運往安定填埋場進行再利用,產生的飛灰由具有資質的專業化公司進行處置。在煙氣排放環節,南宮生活垃圾焚燒廠秉承北京環衛集團“首善要求、首都標準”的理念,執行歐盟2000和國標(18485-2014)的污染物排放標準。
在焚燒廠中控室內,巨大的顯示屏吸引了市民的眼球,“我們的中控室是全年節假日無休、全天24小時運轉的。通過大屏幕中實時更新的視頻和數據,全廠設備運轉情況一目了然。由于采用的是DCS集控方式,一個班組9個人就可以了。”袁滿昌說。
市民為高標準、高質量環衛設施點贊
本次活動,環衛集團還為前來參觀的市民準備了特殊的紀念品——以垃圾中有機料經過堆肥發酵等一系列處理措施后制成的“京環寶”營養土等系列產品,可用于培植蘭花、多肉等植物。
一位前來參觀的市民告訴記者,其本人從事的工作與環衛行業沒有關系,但一直對垃圾分類、垃圾處理這方面內容感興趣。之前,只能通過讀書看報了解少許垃圾處理知識。能報名參加這次“首都國企開放日”活動,到生活垃圾焚燒廠走走看看,不僅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也刷新了對環衛行業的固有印象。更重要的是,對我國環衛行業的發展充滿了自信心和自豪感,發自內心地為高標準、高質量的環衛設施點贊!
據了解,北京環衛集團承擔著北京市近60%的生活垃圾處理重任,近年來,環衛集團圍繞首都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目標,高標準、高質量地推動首都重大環衛基礎設施建設,全密閉改造了馬家樓分選轉運站、小武基分選轉運站等設施,新建和運營南宮焚燒廠、平谷焚燒廠、阿蘇衛焚燒廠等一批環衛基礎設施,著力提升首都固廢處理能力,逐步構建起了與首都城市戰略地位相匹配的固廢處理體系。
現在北京南部和北部地區分別形成了完善的生活垃圾處理全業務鏈。在南部地區,構建了以馬家樓分選站、小武基分選轉運站、南宮菌肥廠、南宮焚燒廠、安定填埋場等環衛設施為主體的垃圾處理體系,主要處理長安街以南各城區的生活垃圾。在北部地區,構建了以大屯轉運站、阿蘇衛焚燒廠、阿蘇衛填埋場等環衛設施為主體的垃圾處理體系,主要處理長安街以北各城區的生活垃圾。
“十三五”期間,環衛集團將按照“循環集約、協同共享”的原則,繼續推進安定、豐臺、房山、平谷等多個循環經濟園區的建設。在現有垃圾處理設施的基礎上,完善填埋場、滲瀝液處理廠、垃圾焚燒廠的工藝措施。在各循環經濟園區內,不同種類的垃圾處理可實現工藝協同、能源互補、統一監管,最終實現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