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克論凈”的環衛標準要融入參與意愿《湖北日報》2014年11月19日
發布時間2014-11-21
作者liujiansheng
瀏覽量
湖北日報訊
楊朝清
今年APEC會議保障期間,首次提出了“以克論凈”的環衛標準,城市快速路、主干路以及APEC會議地點周邊道路的塵土殘存量不高于10克/平方米。記者近日從北京市市政市容委獲悉,年底前將出臺文件,“以克論凈”的環衛標準將常態化。(11月18日《北京青年報》)“兩只蒼蠅”也好,“以克論凈”也罷,正因為環境衛生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其行業標準的新鮮出爐自然會引起廣泛關注。“以克論凈”走向常態化、規范化,將會對行業規范和城市衛生文明起到新的推動作用。然而,在利益主體多元化、價值觀念多樣化的當下,“以克論凈”不可避免會引起老百姓的質疑和擔憂,成為公共輿論的靶心。
這種擔憂在于,作為一項擬出臺的公共政策,“以克論凈”在落地過程中面臨的最大困境,就是政策統一性和執行靈活性的平衡—通過指標進行量化管理,能否真正地實現有效治理?老百姓的最大擔憂不在于制度善意,而是擔心“以克論凈”落入“初衷良好、方法僵化、結果差強人意”的怪圈。一味追求標準的定量化、精細化,會不會忽視了標準本身的科學性和執行的可操作性?
從2012年10月開始,寧夏中衛市開始實行“以克論凈”。一項調研數據表明:中衛市城市道路浮塵合格率達98%,每平方米均低于5克。老城區地表垃圾合格率為94.5%至97%,新城區為95%至98%。從當地的實踐經驗來看,作為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以克論凈”不能單純指望環衛工人,還需要加大環保清潔設施投入;更為關鍵的是,要塑造人人有責、公眾參與的氛圍。
透過“以克論凈”這扇特別的窗戶,我們不難發現公共服務理念的可喜變化:一方面,公共部門更加注重老百姓的切身感受,更加注重社會治理的成效,服務標準逐漸實現了從“有沒有”到“好不好”的轉變;另一方面,公眾主動參與公共事務,實現了從“被動接受”到“主動融入”的飛躍。較之公共空間的不斷美化,這些變化才是爭論背后最可寶貴的共識。
從社會學上講,人的現代化就是從“消極公民”轉變為理性、主動參與公共事務的“積極公民”。一方面,公眾要發揮主體性,提升環保意識和參與環保的意愿;另一方面,公共部門要為公眾參與創造條件、暢通渠道、提供便利,只有多元合作共治,“以克論凈”才能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