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空間”是站在“互聯網+”的風口,或者說,是“互聯網+公廁”的一次嘗試,這既是服務意識的延伸,更是互聯網思維的結晶。
10月19日是第三個“世界廁所日”,北京第五代公廁“第5空間”建設與服務標準發布。北京環衛集團專門組建了北京第伍空間環境管理有限公司,借助“互聯網+”,創新出全新的商業模式。
“第5空間”的概念與內涵已發生“質變”。功能如此宏大的公廁,其實已成為一個便民服務區,將以前單一的“方便功能”泛概念化,此方便非彼方便,著實是一次顛覆性的“廁所革命”。尤其在城市公共資源相對緊張的情況下,讓公廁增添更多便民功能、實用功能以及衍生功能,就是“最大公約數”,也是對市場配置的有效有力補充。當然,在功能遴選上要有針對性,切忌華而不實,不必追求“高大上”。
公廁是城市公共資源的一種,必須具備“公品質”——公共性、公益性、公眾性。同時,具備開放性、效益性與共享性。有觀點認為,公廁確實要體現人性化,但無需“人性化奢侈”;公民需要人性化關懷,社會無需“人性化景觀”。而北京公廁的“第5空間”與之有別,功能強大,卻不奢華,我們要告別“泛豪華論”的簡單判斷。
城市公共設施與公共服務要體現人文關懷的內核。城市公廁迎來建設與管理的艷陽天,內含公共資源的豐富與管理水平的豐滿。公共資源的配置,“量”是基礎,“質”是關鍵。
“廁所革命”不僅是解決城市公廁“量”的問題,更要注重“質”的提升。不僅需要建設者在設計環節體現人文關懷,而且在配套服務、后續服務上一脈相承,后者更是決定性的。告別“重建設、輕管理”,也要告別“重管理、輕服務”,只有當公共服務的人文理念銘記在心,才能讓貼心服務真正多起來。
“第5空間”是站在“互聯網+”的風口,或者講,是“互聯網+公廁”的一次嘗試,這既是服務意識的延伸,更是互聯網思維的結晶。進入互聯網時代、移動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時代,公廁的方便功能也需“上網”,不僅僅體現出公廁的初始價值,更在于實現人性化服務價值。其實,公共服務都應該擁有互聯網思維與“互聯網+”意識,說不定就能夠以最小的投資實現最大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