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想當然地批評“下雨天澆水”
2024-04-25 08:23
來源: 長安街知事

別想當然地批評“下雨天澆水”

人工智能朗讀:

近來,一段視頻引來眾議紛紛。畫面中,某地雨勢正猛,卻見一位綠化工作人員朝著路旁天橋底下的綠化帶澆水。對此,有人批評多此一舉純粹浪費,亦有人批評形式主義無腦執行。

下雨天澆水,真的奇葩么?據當地回應,該路段為高架橋底,一般情況下雨水淋不到橋下植物,仍需水車人工澆水解決。同時此處近期進行了苗木補植,也需加強澆水確保成活率。經實地查驗,橋下綠地土壤確實比較干燥。

真相大白,當地恐怕長舒了一口氣,終于得以逃出輿情風口浪尖,但反過頭來再看,質疑者張口就來,又是否過于武斷和不負責任呢?

是非未辨、罵聲先行。如今網上信息洶涌,圖文視頻樣樣不缺,極易讓人產生“眼見為實”的篤定感。面對大大小小的熱點話題,不少人想當然地針砭起來,但僅憑感官直覺或片面表象發聲,很多時候未見得準確。譬如,雨雪天氣“灑水車”上路是個老話題,其實既有可能是橋下植物缺水,也有可能是在灑融雪劑,還有可能是趁雨泡發路面灰土抓緊高效沖刷。只是簡單粗暴的“是非判斷”往往跑得太快,客觀答案被遠遠地扔在了后面。

移動互聯時代,信息“碎片化”“淺薄化”“拼貼化”愈發明顯。在無數次的劃屏后,越來越多人似乎失去了全面深入了解事物本來面貌的耐心,也習慣了做10秒鐘視頻的“判官”。如此行為背后,其實是思維的簡單化、標簽化。復盤那些“聽風就是雨”的認知謬誤,大多遵循這樣的路徑:把個案泛化為普遍現象,把偶發總結為必然,把特殊描述為一般,把細節論定為全貌。加之一些人鉆營“流量致富”,追著“雷點”“爆點”“痛點”跑。下雨天澆水,瞧,又一個“胡來的”;奔馳車加塞辱罵老太,這不就是“欺負人”……種種節奏帶到飛起,反復挑撥和利用人們的樸素情感。

哲學家康德說,判斷力是聯結知識與道德、必然性和自由之間的橋梁。眾聲喧嘩、信息龐雜,抵達真相并不容易。每個人也都不可能全知全能,偶爾“看錯”“說錯”在所難免。既然如此,遇事更需要等一等“真相”,往深處再看一看。當準備到鍵盤上“大殺四方”時,多問一句消息可靠嗎,事實清楚嗎,沖突合理嗎?一個健康的輿論場,包容質疑精神,尊重觀點交鋒,更呼喚客觀判斷,理性表達。

人人都可以是“記錄者”,也都可以是“評論員”,這是時代的饋贈?!皣^的力量”,不能總是稀里糊涂,更不能成為“情緒的幫兇”。事實最能教育人,在不斷“證偽”和“求真”的動態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人終會明白:信息時代,擁有健全的判斷力,比擁有海量信息更可貴。

[編輯:林媛媛]
91偷自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97亚洲成a人无码亚洲成a无码-99久久久久精品国产免费-公妇仑乱在线观看日本